APP下载

成果推介:BARMS污水处理系统 —— 污水生化处理革新科技

2019-04-19


                                 南京大学科技成果推介 第二十七篇
                             BARMS污水处理系统 —— 污水生化处理革新科技


项目负责人
董  磊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乐透思环境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负责人
研究方向:生物材料与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原理与应用



项目概况

    目前的污水生化处理技术效率低,能耗大,稳定性差,并会产生大量生化污泥,不仅处理成本较高,而且还会产生二次污染。

    目前广泛应用的“活性污泥法”诞生于100年前,其原理是微生物在污水中生长的过程中对水体中的营养成分进行消耗,同时菌体自发团聚形成污泥菌团,菌团吸附作用是“活性污泥法”所必须的。但自由于自发形成的菌污泥团体积大,并且不可控,所以该方法处理效率很低,系统负荷有限,无法处理高浓度的废水。

    不仅如此,由于菌团内部缺氧,会在处理过程中产生大量气味难闻的厌氧废气。“活性污泥法”最大问题是会产生大量生化污泥。目前生化污泥一般都采用焚烧和填埋的方法来处理,由于燃值低,焚烧消耗大量能源,产生能耗成本,而填埋则需要昂贵的填埋费用,并且会产生二次污染,随着填埋场地日趋紧张,该方法将不可持续。

    另外,“活性污泥法”通常采用曝气为水体提供氧气,能耗巨大,也构成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一个较大的成本。最后,“活性污泥法”在有氧条件下去除氮污染的能力极为有限,往往需要独立的厌氧系统来进行氮污染的去除。厌氧系统建设和运行成本很高,维护困难,并且效率低下,负荷能力有限,还会产生大量厌氧污泥。目前,无论是传统工艺还是改良后的如A2O工艺都无法解决上述难题。


                                    “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存在诸多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科研团队发展了BARMS技术。BARMS技术的目标是发展一种兼具高效,低污泥产量,低能耗,能在有氧条件下清除氮磷污染的生化处理技术。在先进生物材料技术的支撑下,BARMS技术在微米尺度上实现了上述功能的有机整合。

     污水处理机构现场使用结果显示,相对于通常情况下的“活性污泥法”,BARMS能显著提高处理效率,能处理COD高达10000 ppm的高浓污水;BARMS可大幅度降低生化污泥产率,减排达90%以上;BARMS使用搅拌装置即可满足反应需求,节约用电50%以上;结合SND菌培育技术,BARMS可在有氧条件下高效去除水体的氮磷污染,实现一步法去除水体中氮,磷和有机物等主要污染,简化处理流程,增加系统稳定性。


                                 BARMS一步高效清除水体主要污染物
关键技术
     BARMS的技术原理是制备了一种具有独特纳米微结构的微生物载体,BARMS载体 (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BARMS载体是一种直径10微米大小的微球,可支持环境友好型的微生物在其表面生长,并形成稳定性极高的“材料-微生物”复合结构,可以适应各种不良环境,显著提高了系统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每一个发育成熟的由微生物活化的载体微球就成为一个微米级的处理单元。微球表面的微生物全部参与污染物的降解,由于微球巨大的比表面积,相对于“活性污泥法”,BARMS系统的水接触面积提高了10000倍以上,是系统高效运转的根本保障。由于BARMS载体强大的吸附性,阻止了细菌之间自发形成的污泥,使得BARMS系统几乎做到了污泥零排放,污泥减排达90%以上,是目前国内外市场上唯一能做到这一点的技术产品。

    SND菌是可在有氧情况下进行硝化和反硝化的细菌,并且具有磷聚合的特征,可以一步做到清除水体的三大污染物(N,P,COD)。BARMS载体配合特定的反应条件,可与SND菌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从而实现有氧状态下的三种主要污染物的一步去除,这也是目前市场上唯一能实现该技术标准的产品。

                                        BARMS微载体及活化结构
                                         
                                         应用领域和市场前景

     BARMS技术可应用于所有使用生化处理的污水处理系统,并且不需要对现有系统结构做深度改造即可使用,并且可用于江河湖泊等自然水体的净化。
目前BARMS已应用于国内多家化工、医药、市政污水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如龙翔集团、祥云集团、宁波城投集团、河北建设、桑德环境等,并在雄安新区河道坑塘治理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未来,BARMS将可彻底取代“活性污泥法”,成为污水生化处理的主要技术标准。




                                            BARMS研发与应用场景

                                             如有合作意向,
                                        请联系南京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025-89686645
                                             sc@nju.edu.cn
关闭窗口
  •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