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职位搜索     企业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出国资讯
坚持砥砺创新 紧跟时代潮流--山东能源研究院首届青年学者学术论坛
来源名:
分类:  创建于:2019-06-24 被查看:3127次
前言:在浩浩荡荡的归国热潮中,我们见证了许多海外学者被中国的科技发展、经济强盛吸引和召唤,毅然决然投入到祖国的科研建设中,我们不禁生起了这样的疑惑:高科技人才出国发展,是不是必选项?海外经历的含金量究竟还有多少?我们在论坛中采访了主办方、本土博士、准备归国和已归国的海外学子,对于这件事情,他们向未名海外人才网的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看法。


中科院青能所人事处 苏华副处长
Q:您可否简单介绍一下这次的论坛? A:从这次论坛的名字“博士后学术论坛”就可以看出,我们这次论坛举办的初衷,就是想为博士后群体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洁净能源领域的良性交流和发展,同时也想宣传我们于6月17日本周一正式签约启动的山东能源研究院,山东能源研究院依托青岛能源所,由山东省、中科院、青岛市三方共同出资建设,是山东省面向国际国内能源发展大势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需求的重要战略举措。“汇聚人才、汇聚平台、汇聚成果”是我们一贯的努力和方向,希望这次论坛为能源研究院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以后每年我们都还会定期举办这种学术性的论坛,在时间的选择和筹备等方面会做到优化流程,因为时间的仓促,海外的宣传还是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在下一次,我们一定会更加得心应手。 Q: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所在引进人才方面有什么侧重点? A:研究所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主要聚焦“新能源”领域,包括先进储能、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学科。对于有志于突破前沿科学难题的科学家或攻克核心关键技术的工程技术人才,无论来自于国内还是国外、高校或者企业,研究所都非常欢迎。由于山东能源研究院已正式启动建设,下一步研究所在引进人才方面主要围绕生物能源、化石能源、先进储能、氢能与燃料电池、太阳能这5个领域进行人才引进,最终的目标是实现提升山东省能源科技创新能力,服务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Q:这次论坛收到了很多海外学者报名参加,对于有意向加入的学者们,研究所都给他们提供了哪些支持? A:在对人才的政策方面,我们提供了优厚的待遇,科研人员的个人科研资助最高可达到一千万元,顶尖人才更是量身定做一系列待遇条件。下一步我们会考虑成立一个人才引进的小组,包含人、财、物以及后勤各个职能,全方位跟踪保障新加入的科研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积极沟通交流,帮助他们缩短适应期,尽快进入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Q:您对归国的学者有哪些建议? A:我相信大多数海外学者选择出国深造,一定是存在着想在科研领域做出一番事业的理想,那么回国以后平台的选择就非常重要。就我个人看,平台应该是放在待遇和生活前面的选项,中国科学院应该算是首屈一指的平台,这是一个更加纯粹做科研的地方。
中科院青能所研究员 王光辉博士
我是17年4月份正式回国,加入青能所任职,当初决定要回国的时候,在德国的导师向我抛出了橄榄枝,同时,国内也有一些高校邀请我加入,我一度犹豫不决。和青能所结缘,是我之前参加中科院的一次活动,在探讨和交流中,被青能所勇于创新、坚持初心的态度和研究领域的发展所吸引。青能所虽然年轻,但是发展的态势和方向势不可挡,青能所的发展和我的自身定位也非常一致,所以最终我选择了留在了美丽的青岛,投身青能所。我深深的感到,在这里我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可以让我沉下心来做研究,它可以拧成一股绳,去解决大问题。 在国外的这段时间,我对国外的科研模式和氛围有了全面的了解,我自身的能力也在积累和沉淀中有了飞速的跨越。这些经验积累让我回国以后更快的进入独立科研的新模式中,也为我将来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借鉴。而在国内这两年,我最大的成长,就是角色的跨越和转变,我从一个跟随合作导师研究的博后,变成了负责一个小组项目的导师。我开始为整个项目规划和统筹,并带领跟随我的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在这段适应期,角色的转换让我感触良多。现在的我,已经可以独立的针对自己的科研问题去开展工作,着眼点也比以前要高,这对我来说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成长。 刚回国参加工作的科研人员,难免会遇到水土不服的问题,怎么适应这个过程,完成角色转变?首先就是要找准定位,根据自己的背景,结合用人单位的布局,着眼于全国关注的大的方向,去设定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沉下心去做,才能产出一些好的成果。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的诱惑,不能急功近利,为了眼前一时的利益和安逸去选择对自己来说太过简单的生活,前几年的发展都会比较慢,但是熬过这一段时间,对于适应力强的人,未来就是开阔天空。
德国海德堡大学 何峰博士
这次论坛虽然时间很短,但是主办方严谨认真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前期沟通到日程安排,都尽量做到尽善尽美。之所以来参加这次论坛,我也有着许多方面的考虑,首先,这次论坛能够提供给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学习交流的机会。而论坛主题又与我的专业方向很契合,这种交流对我来说就十分重要;其次,因为一直在海外从事科研工作,与国内的科研氛围有些脱节,这次论坛也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中科院系统,对于国内的科研状况有了清晰的认知,这对我以后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如果有幸能够加入青能所从事洁净能源方面的研究,我会在生物能源领域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在上游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和下游生物质利用方向共同发展,希望在提高生物质产量和质量以及高效利用生物质资源等方面有所突破。 作为一名“海带”, 我清晰的感受到国家和各研究院对我们这些待业人员的重视和期望。这让我又“忧”又“喜”,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压力,总觉得自己做的并不够好,还有很多需要进步和提高的空间。但这些压力也会是我继续研究的动力,国家提供给我们衣食无忧的环境和优厚的待遇,那自然要在专业领域中有所建树,回报祖国,才能真正心安理得。 刘中民院士的讲座里提到,我们现在面临的主要是来自能源安全和环境压力两方面的挑战。面临这些挑战,发展绿色可持续的“洁净能源”具有很棒的前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保护环境、如何清洁、高效的利用新能源或者替代能源,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科学的发展方向必然是跟社会的需求挂钩的,所以在经济稳定生活富足的大环境下,我认为国家洁净能源领域的发展是非常乐观的。关于洁净能源方向的研究国家已经进行了很久,可以说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和沉淀,未来五到十年内,这些积累下来的技术会更多的向产业化转变,提供更多的替代能源的思路,降低成本的同时,为环境保护作出切实的贡献。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 张代双
我现在是博士第7年在读,以后也会在科研领域继续潜心做研究,借着这次论坛的机会,抱着学习的态度希望和大家进行互动交流,从而了解能源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我的研究是储能这方面,和本次论坛的方向不谋而合,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除了这次论坛,我每年也都会参加类似的学术交流论坛,我认为做科研的人一定不能缩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要多往外走,多和比你优秀的人进行思想的碰撞,在交流中产生新的理解和想法,这样才能促进自身的提升。不管是多发表文章还是投身产业化领域,都希望以后科研在领域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可能每个科研人员做的研究都是小小的一部分,但是汇集起来,就一定可以散发出惊人的力量。 未来对我来说,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如果以后有合适的机会,我也会去国外进行交流学习,但是不会为了出国而出国,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开拓眼界、丰富自己,最终还是会回到祖国,投身新能源建设的事业中发光发热。我也认为,有海外经历只是一个标签,可能是一个加分项,但不代表自身的水平,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国家现在对科研人员的期望越来越高,我也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但是这些压力一定会转化成我继续前进的动力,越是优秀的人,抗压能力就越强,我也在努力做一个很优秀的人。
南开大学参会博士
我目前正在做博后,从事生物能源方面的研究,青能所这个研究的方向很对口我的专业,而且我也刚好赶上了一个好时机,刚成立的山东能源研究所有大量的编制岗位缺口,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众所周知,有过海外经历的博后回国后和本土博士待遇差异化的问题一直存在,这是国家为了吸引国外人才的一种措施,但是我也希望能够得到同样的待遇。而这次中科院出台了一个相关文件,对于本土博士也会有同样优厚的待遇,也就是说,在招聘的过程中,更多的看能力而不是看背景,这让我觉得很开心。希望我能抓住这个机会,加入山东能源研究院,在这样一个高水平的平台从事科研工作。 洁净能源这个领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更需要有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相比于海外博士,我对于国内的科研系统、科研项目的申请流程都很熟悉,对国家在能源科技领域的需求和背景更加了解。我也会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需求来调整自己的方向,希望和领域内其他学科的人才多交流多学习,未来对我来说,有着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中科院理化所 宋庆路博士
在论坛报告中,刘中民院士提到,目前我国对于能源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不同板块之间的协同发展也是推动改革的关键。我的重点研究方向是天然气液化的相变传热,在洁净能源领域,我认为可再生能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但是传统的化石能源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很难被取代的。在未来的几十年,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的结构中会占非常大的比例。当然,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肯定会逐步增大。全球能源储备的地理位置和需求有着空间不匹配性,所以就需要进行空间的调配传输。就天然气而言,主要有两种传输方式,一是液化天然气,一种是传输管道。我国在传输管道这方面占的比例比液化天然气要大很多,但是传输管道主要应用于大规模的气田。如果是小规模的气田,建造输运管道会造成投资收益比不合适,这时,就需要将天然气进行液化运输, LNG运输车,LNG运输船等等会有助于高效收集这些分散的天然气,这也是我目前研究的重点工作。我现在所在的团队所研制的撬装天然气设备已经被应用于一些气田。我了解到青能所有团队致力于生物质制甲烷,如果未来有机会能将自己现在的所学与此方向进行合作,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提议。 此外,中国科研水平越来越高,在国际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如果考虑要出国深造,除非进入一个顶尖的学术平台,才对自身的发展有质的提升。但如果是在国外普通的大学和实验室,科研水平可能还没有国内高。我个人认为出国的必要性就不大了。另外,国家近几年毕业的博士和博后队伍越来越大,竞争也日趋激烈,如果出国两年后再回来,可能会错过一些好机会。 结语:“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其实不管是选择出国还是不出国,都不影响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证明和实现,科研事业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只有怀揣着一颗谦虚学习的心,不断积累创新,才能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做出贡献。
关闭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猎头合作 | 使用说明 | 服务条款 | 隐私权政策

Unknown Space, since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