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职位搜索     企业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回国资讯
海归成广东海外引智“联络员” 看重市场潜力
来源名:南方日报
分类:信息  创建于:2018-11-22 被查看:1929次
原标题 海归成广东海外引智“联络员” “想实现产业化,就一定要回国”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留学生回国发展日益成为主流,高层次人才回流趋势明显。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度我国留学人员回国人数达48.09万人,其中获得硕博研究生学历及博士后出站人员达22.74万。
  作为既具有中国情怀,又具备国际视野与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海归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眼下正值国内校园招聘旺季,不少留学生选择回国加入秋季求职大军,期待回到中国这片沃土,学有所用、用有所得。记者对话多名在粤海归,聆听他们在追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
  
  肖天存: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 牛津企业家创新协会会长
  王昌栋:中山大学副教授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与中山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郭靖: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博士 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
  万俊阳: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硕士
  看重产业配套与市场潜力
     记者:近些年,广州、深圳、珠海、江门等城市在海外引才项目上争相发力,吸引大批海归来粤筑梦。海归为何青睐广东?
  肖天存:我是一名“60后”,陕西眉县人。1999年,我从国内赴牛津WOLFSON催化研究中心开展合作研究。2000年5月起,我在牛津大学担任高级研究员。2009年,广州开发区在全球招募创业领军人才。那时,我对比中国各大城市的政策环境,觉得广州更有吸引力,也有之前的合作伙伴在这,便出售在英国创业公司的股份,拿出1000万元来到广州设立研发型公司。
  王昌栋:2004年,我考入中山大学。后来,在广州市“菁英计划”公派留学项目资助下,我作为联合培养博士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留学。博士毕业时,Facebook、IBM、微软等美国公司抛来了绣球,但“桃李满天下”是我的理想,加之客家人大多恋家,便决定回家乡高校发展。
  郭靖:2012年,从广东工业大学硕士毕业后,我在法国、新加坡从事手术机器人相关研究。今年3月,我回到广州。广东三甲医疗机构过百家,居全国首位;广州更是拥有30多家三甲医疗机构,这不仅代表着未来市场,更有助推进手术机器人产品线的研发。在广州,基础设施、产业配套、政府政策、人才聚集等方面优势明显,创新创业节奏快,有利于将实验室成果快速转化为商业化产品。一直在国外的话,我要推出一款手术机器人产品线将遥遥无期。原创性技术实现产业化,就一定要回国,现在是好时机。
  万俊阳:8月,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毕业后,我进入深圳一家外企工作。在中国,设计行业发展迅速,特别是服务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等方向。龙头企业集中在北上广深,还有江浙地区,这是我在意大利的中国籍同学主要的落脚地。而在欧洲,设计人才相对饱和,经济形势不如中国。
  要有意识增进理解与沟通
  记者:回国后,海归一般会经历“再本土化”过程。如何才能更快适应国内环境?
  郭靖:海归在国外多年,行为模式、思考方式不免发生改变。因此,在与本土人才合作过程中,要有意识增进理解与沟通。很多时候,差异没有对错之分,找到共识才能共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包容,不仅有助于日常的人际交往,也会让你在全球化经济的工作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万俊阳:海归想要真正融入国内职场,明确自身定位很重要。如果对职业发展缺乏规划,就容易陷入迷茫。
  王昌栋:学术型海归回国后的首要之务便是组建团队,建立实验室。当前,海归已成为广东各高校师资力量主力军。在起步阶段,海归可以加入院系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的课题组,以实现内部资源共享。同时,要密切关注科研项目申报事项,逐步搭建自己的团队。有了成果后,校方配套自然会跟上来。
  研究成果产业化需要渠道
  记者:海外经历对回国后的发展有何影响?在广东打算如何发挥优势,展现海归的时代担当?
  肖天存:来到广州后,我潜心搭建研发与数据平台。经过八年耕耘,我们的产品赢得了市场好评。其中,一项用于工业气体和室内外大气环境净化的催化剂,已在泰国、美国和沙特阿拉伯开展工业应用。
  郭靖:我在广州一家高校工作,从事智能机器人决策和手术机器人相关领域研究。未来,我希望能实现科研和产业化的同频共振。尤其是,我想为广东手术机器人产业化应用做些事。
  在留学期间,由于经常参加学术活动与机器人比赛,我积累下不少世界各地的青年学者信息。经过交流发现,不少人都希望把研究成果产业化,但苦于缺乏渠道。于是,我推荐他们组团来广州,与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投资人等进行接洽,了解广东的发展机遇,商讨项目落地。
  期待增强政策宣传与执行
  记者:如何才能更好地释放“海归经济”活力?
  郭靖:中国在机器人理论研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但在应用环节比较薄弱。为数不多的企业在探索国产手术机器人产业化,背后频频可见海归身影。当前,国内企业在手术机器人上游高端材料研发、核心零部件制造上与外国差距较大。
  由于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周期通常要10年以上,产业发展瓶颈背后是产学研的难题。目前国内最主要的研发力量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由大学教授、医生主导,但成为企业的时候,衡量研究成果的标准不再是论文,而是市场和临床价值。学术界的创新体制、政策等有待完善。
  我身边从事机器人研究的海归朋友,多数选择进入高校、科研院所工作。大家都有把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的使命感,但在寻找合适时机。
  就广州而言,海外人才汇聚成果显著。接下来,要设法把引回来的专家与团队组织起来,搭建起高效、精准、服务的交流平台,让彼此间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围绕目标行业的上下游,应当继续引进更多高端人才。
  万俊阳:现阶段,广东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计划相对完善,但难以覆盖各个专业、各个学历层次的留学回国人员。各地市颁布的吸引海归的政策,多针对理工专业的博士以上的人才,政策覆盖面有待扩大。另外,一些地方尽管出台了相应的留学人才支持办法,但具体的实施细则出台相对滞后,导致具体执行部门没有操作依据,难以有效施行。
  肖天存:在宏观环境上,广东的投融资服务支持相对薄弱,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创业投融资体系有待完善。广州、深圳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的规模不如北京、上海,专业投资机构数量较少,不利于满足创业者的资金需求。应当用慧眼识才。另外,在开展招聘会之前,可以安排一些前期的讲学活动,与海归有个“恋爱过程”。
  王昌栋:在我熟悉的计算机领域,了解鼓励留学人员来穗创业的“红棉计划”的人不多,其中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就更少了。广州各类人才政策在国内外学术圈的宣传与执行力度有待加强。一个可行的方案是,针对潜在的来穗创新创业者进行精准的政策推送。
关闭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猎头合作 | 使用说明 | 服务条款 | 隐私权政策

Unknown Space, since 1996